出發點是由關心台灣、兩岸、國際政治、經濟和區域研究的國內專家和學者分享的專欄,每個月不定時刊載。
雖然中國在裴洛西訪台後就發起圍台軍演作為報復手段,但這並不代表他們馬上就要侵台。反而,他們正在利用這種方式脅迫台灣屈服,也測試其他西方國家的反映。雖然已經有很多戰爭沙盤推演,讓我們知道了中國大規模軍事入侵台灣的效果。但本報告參考歷史案例,探討了北京可能用來迫使台灣投降的非軍事
替代方案。
中國對台灣的侵略性不斷增加,這讓許多學者專家推測中國將在2024之前入侵台灣。這種說法讓美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台灣的安全是美國的切身利益。美國政府需要明白,他們的優先事項是維護一個和平和穩定的台灣海峽,而不是一次性地解決台灣問題。然後,美國可以說服中國和台灣,讓他們知道時間的重要性,並阻止雙方起衝突。美國必須理解中國的擔憂和考量,同時幫助台灣加強其在各個領域的安全,尤其是屬於灰色地帶的衝突事件。
隨著俄羅斯和中國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敵意增加,美國可能會捲入一場雙線戰爭。美國長期以來將俄羅斯和中國視為結構性競爭對手,但是美國國防規劃沒有趕上當前的挑戰,軍事裝備也正在老化和消耗。根據估計,如果美國同時與俄羅斯和中國交戰,特別是當中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擴大其影響力時,美國將在多個戰場上進行持久戰。美國必須擴大其國防工業基礎,發展新的作戰概念,並與盟友協調,以便在全球軍事衝突中取得優勢。
中國通過圍台軍演、侵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和越過台海中線、增加對台貿易禁運以及中止與美國有意義的雙邊交流來表達對佩洛西訪問台灣的不滿。當前的中美關係不僅僅是戰略競爭,而是一種安全困境,因為中國認為美國正在試圖重新定義「一中政策」並鞏固與台灣的關係。
除了與美國的戰略意義和共同的民主價值觀外,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中國對台灣的入侵將引起超過俄烏戰爭的全球經濟衝擊,促使美國急於保衛台灣。
悲觀觀點的學者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與中國強制統一台灣的可能性增加聯繫起來。然而,作者認為,國內制約因素阻止了習近平在 2025 年之前入侵台灣,而外部因素在習近平的算計中發揮了次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