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點是由關心台灣、兩岸、國際政治、經濟和區域研究的國內專家和學者分享的專欄,每個月不定時刊載。
中國推出一帶一路計劃的目標有兩個:首先,在國內經濟增長放緩之際擴大貿易,其次,增強軟實力,加大對受援國的政治影響力。一帶一路計劃確實實現了第一個目標,但未能實現第二個目標。
一些專家認為,中國終於發現其脆弱的貸款機構,以及缺乏國際聲望的殘酷現實將會阻礙其回收債務。因此,西方債權國應靈活地讓中國政府扮演其收債人的角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應繼續幫助受困國家。
拜登的出口管制旨在防止中國獲得使用美國製造的先進晶片,或使用美國原產技術、軟體或設備生產的晶片。然而,中國通過雲端計算服務走私和獲取晶片,繞過了禁令。美國必須解決這些缺陷,以維護其在全球超級計算領域的霸主地位。
雖然美國政策制定者對美國援助烏克蘭的政策提出了批評,但該援助政策讓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和台灣的防禦得以實現。俄烏戰爭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地緣政治障礙,阻止了北京強行統一台灣的計劃。美國及其盟國都從這場戰爭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有效地提高了他們的防禦能力,並為下一場大戰作好準備。
領導層的變化
在峇里島舉行的 G20 峰會期間,歐盟和美國承諾以 6000 億美元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PGII) 和「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 B3W)倡議的藍圖超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是,西方能否真正與中國抗衡,還是一個問題。中國已經通過實際建設項目將「一帶一路」倡議具體化,但西方尚未提供或實施任何具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