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末期,各國的主力戰車主要皆以焊接鋼板、鍛造鋼作為均質裝甲,這種裝甲可以有效地抵擋當時所使用的動能穿甲彈。但隨著軍事科技的演進,彈藥的威力逐漸增強及錐形彈藥的使用,使得戰車單以均質裝甲透過角度、厚度、曲面的方式無法完全抵擋住這些新型彈藥;例如蘇聯的T55戰車即便正面裝甲等效厚度有205公厘,依然無法抵抗美國90公厘戰車砲彈的穿甲榴彈。當時蘇聯科學家博格丹·沃伊採霍夫斯基在1949年提出在戰車裝甲安裝炸藥,當彈藥擊中炸藥後引爆藉由炸藥爆炸使射流偏轉降低彈藥的穿透度。不過將炸藥裝在裝甲上的方式,不但沒有保護到戰車更因為炸藥的爆炸威力對戰車造成損害,類似的概念在日後的也成為反應裝甲的基礎。 

    1970年弗雷德·赫爾德在西德申請了一個反應裝甲的專利後,立刻引發以色列軍方的關注,以國邀請赫爾德與以色列國防企業拉菲爾(Rafael)進行研發並於1978年推出Blazer反應裝甲,於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中,以國的M60、百夫長戰車也在實戰中第一次掛上Blazer反應裝甲。同樣蘇聯也在1970年代開始研發反應裝甲,推出了接觸-1Kontakt-1),並將其安裝於T-80主力戰車上命名為T-80BV,也成為蘇系戰車大量安裝反應裝甲的起頭。 

每一塊接觸-1中,除了由厚度3公厘的金屬外層,裡面還包含兩塊由兩片鐵片夾塑膠炸藥的4S20裝藥單元。 

24S20單元在內部擺成9V字型來確保彈藥不同角度擊中接觸-1時皆有機會擊中兩枚4S20,藉由炸藥威力來推開鋼板對彈頭產生強大的剪力,最終達到使彈頭碎裂、變形、偏轉方向的效果(https://thesovietarmourblog.blogspot.com/p/kontakt-1.html)

對於運用高速銅金屬射流進行穿甲的錐形裝藥砲彈,反應裝甲爆炸後的金屬片使本來對於剪力較敏感的銅金屬射流更難以集中壓力進行穿透,使得效力下降不少;單兵用的火箭筒、反戰車飛彈、破甲榴彈等攻擊也因為反應裝甲的出現 使得威脅降低。 

    早期中歐區域因為基礎建設較為落後,再面對雪後的泥濘地過重的戰車容易陷入泥沼中無法移動,因此蘇聯多選擇加掛反應裝甲來加強防護效果。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後,烏克蘭與俄羅斯除了運用鐵欄等加工方法來增加戰車的防護力,大量的接觸-1也出現在前線裝備上,包含北約國家援助的裝備,烏克蘭大量的在各式裝備上使用接觸-1也成為網路上的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