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5C對抗「颱風」:中美飛彈競逐的戰略格局
在當今國際安全環境中,中美兩國的軍備發展正持續推升亞太乃至全球的戰略緊張局勢。隨著高超音速武器與新一代洲際飛彈的出現,雙方皆致力於透過技術突破與部署調整來維持威懾優勢。本文將分別分析中國最新展示的東風-5C洲際彈道飛彈,以及美國在日本展示的「颱風」中程飛彈系統,並探討其戰略意涵。


中國飛彈系統——東風-5C
中國近期在北京閱兵式上展示了最新的 東風-5C 洲際彈道飛彈。作為東風-5 系列的升級版,東風-5C 採用液體燃料推進,射程可達 20,000 公里以上,能夠攜帶多達 10 枚 MIRV 分導式再入飛行器,遠超過美國現役的「民兵 III」射程。傳統液體燃料飛彈的弱點在於毒性燃料儲存、加油耗時與易被偵測,但外界分析指出,東風-5C 或許已突破部分技術瓶頸,使其能更長時間保持戰備狀態,縮短反應時間。

中國的東風-5C 核洲際彈道飛彈在閱兵式上亮相,展示了一種可覆蓋全球並隨時準備發射的飛彈。(圖/翻攝自Interesting Engineering
 
戰略上,東風-5C 的巨大載荷與遠射程使其成為中國二次打擊能力的核心。即便遭遇先制攻擊,部署於強化井中的東風-5C 仍可確保報復能力。雖然中國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但東風-5C 所展現的「隨時待命」特性,顯示其威懾模式正逐漸從理論走向實時,提升核報復可信度。在全球範疇,東風-5C 使中國核力量在規模與技術上更接近俄羅斯「薩爾馬特」等重型 ICBM,強化其大國戰略地位。

美國飛彈系統——「颱風」中程能力
與中國的戰略核力量相對應,美國則在亞太積極部署中程飛彈系統。今年,美軍首次在日本展示了 「颱風」(Typhon)中程能力系統。該系統可發射射程 近 1,000 英里 的戰斧巡航飛彈,以及 SM-6 攔截與反艦飛彈,能對超過 200 公里外的海空目標進行打擊。此舉使美軍具備覆蓋中國東部沿岸的能力,並增強「第一島鏈」封鎖網的效能。

美國在中國附近部署射程 1,000 英里、具有打擊能力的飛彈系統。(圖/翻攝自美國陸軍)
 
「颱風」系統的特點在於 快速部署 與 模組化設計,能由 C-17 運輸機迅速轉場,提升戰場靈活性。相較於中國以長程洲際飛彈塑造戰略威懾,美國更注重區域性的拒止與防禦。其與日本、菲律賓、澳洲的聯合演習,旨在加強盟友協防網絡,並對中國日益龐大的飛彈庫存形成平衡。北京與莫斯科對此多次表達譴責,認為這將加劇軍備競賽並削弱地區穩定。
總體而言,中國的東風-5C 代表其核力量質量的躍升,強化了全球打擊與二次核報復的能力;而美國的「颱風」則象徵其在亞太地區的區域拒止戰略,依靠盟友網絡與先進導彈技術遏制中國的軍事投射。兩者體現了不同層級的戰略思維——中國側重於「全球威懾與核報復」;美國則側重於「區域部署與聯盟合作」。未來,這種結構性軍備競賽勢必持續影響亞太安全格局,並可能推動各國在國防支出與軍備研發上的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