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上午,泰國與柬埔寨在具爭議性的邊境地帶爆發激烈衝突,導火線源自位於邊界的十一世紀高棉—印度教寺廟塔門通寺(Ta Moan Thom)。短短數小時內,戰火延燒至普瑪奎亞(Phu Makuea)、崇達陶(Chong Ta Tao)等邊境據點,雙方動用坦克、火砲與多管火箭系統,甚至傳出泰國出動F-16戰機轟炸柬軍陣地。戰事已造成逾30人死亡,超過20萬居民被迫撤離。

柬埔寨方的少將兼陸軍指揮官(圖)在進攻戰略要地時身亡。(圖/翻攝自IG)
泰國與柬埔寨互指對方先開火,並指責對方以平民為目標,形成激烈的輿論對峙。此次衝突並非單純為了幾平方公里的崎嶇土地,而是長年積累的領土爭議與民族主義情緒的爆發結果。歷史上,兩國邊界劃定與古蹟歸屬問題始終敏感,政界更頻繁利用民眾對主權與歷史記憶的情感作為政治籌碼。隨著泰軍一度奪下普瑪奎亞並擊斃柬埔寨少將杜昂,衝突進一步升溫,標誌著這場歷史糾葛在當代的再度失控。
大高棉帝國的榮光與失落
柬埔寨與泰國之間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大高棉帝國時期。9 至 13 世紀,高棉人以吳哥為都城,掌控著今日柬埔寨、泰國中部以及寮國南部的廣大區域,並留下了吳哥窟等宏偉建築與水利遺產。隨著時間推移,帝國在 14 世紀因王位內亂與水利衰退而逐漸式微,而泰族勢力則透過素可泰與阿瑜陀耶王國迅速崛起。
大高棉帝國的榮光與失落
柬埔寨與泰國之間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大高棉帝國時期。9 至 13 世紀,高棉人以吳哥為都城,掌控著今日柬埔寨、泰國中部以及寮國南部的廣大區域,並留下了吳哥窟等宏偉建築與水利遺產。隨著時間推移,帝國在 14 世紀因王位內亂與水利衰退而逐漸式微,而泰族勢力則透過素可泰與阿瑜陀耶王國迅速崛起。
1394 年,阿瑜陀耶王拉梅萱攻破吳哥,高棉王博涅亞認為都城已難守護,遂於 1431 年遷都金邊,標誌著高棉帝國的結束。此後數百年間,柬埔寨在暹羅與越南之間屢遭擠壓與影響,歷史記憶中留下了領土被侵蝕與國力衰退的陰影,這種心理感受延續至今,成為柬埔寨民族認同的重要一部分。
殖民時期的邊界劃分與衝突種子
18 世紀末,泰國勢力迅速崛起,國力衰落的柬埔寨被迫割讓西北的馬德望、暹粒與詩梳風等地予泰國,其中包含柏威夏寺一帶。此後,泰國在這片「西柬埔寨」地區統治逾百年,並將高棉建造的寺廟改名使用。然而,19 世紀歐洲殖民勢力進入中南半島,徹底改變了局勢。1863 年,柬埔寨選擇投靠法國,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為了鞏固殖民防線並阻止泰國控制扁擔山脈制高點,法國在 1904 與 1907 年的法暹條約中推動邊界重劃,並由法國測繪隊主導繪製地圖。這些地圖刻意將柏威夏寺等高地寺廟劃入柬埔寨版圖,並於 1908 年在巴黎公開發行。泰國雖早知其「暗中動手腳」,但因國力懸殊而選擇默認。
二戰期間,日本勢力進入中南半島,泰國藉與日本結盟發動「法泰戰爭」,短暫奪回包括馬德望、暹粒在內的西柬埔寨地區,並在柏威夏寺舉行「版籍奉還儀式」。然而,戰爭結束後,法國重返中南半島,泰國在 1946 年被迫歸還領土。冷戰時期,泰柬邊境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延續。越戰期間,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盟友,邊境地區因支援反共行動與防範越共滲透而軍事化,而柬埔寨政局頻繁更迭——從西哈努克時代,到高棉共和國,再到紅色高棉與越南扶持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每一次政權轉變都牽動著對泰國的警惕與邊界防備。
這段歷史讓泰柬邊境問題從殖民時期延續到冷戰,逐漸累積為國族記憶與現實安全的雙重敏感帶。對柬埔寨而言,每一吋土地都觸動自吳哥以來的「國土流失恐懼」;對泰國而言,殖民時期的失地與未被殖民的民族自尊交織,使領土爭議帶著屈辱與防衛色彩。從柏威夏寺到塔門通寺,這些邊境古跡因此不僅是歷史遺產,更是民族情感與地緣政治糾纏的引信,為往後一個世紀多次邊境衝突與現代戰爭埋下伏筆。
塔門通寺的戰略與歷史意義
塔門通寺(Prasat Ta Moan Thom)建於 11 至 13 世紀,是高棉帝國的重要印度教寺廟,供奉濕婆神,以紅砂岩與鐵礦石建成,寺中仍可見靈槌(lingam)與古老排水系統。它位於龐高山脈邊界,連接柬埔寨萬象省與泰國素林府,昔日是吳哥通往泰國菲邁的古道節點,兼具宗教與軍事價值。素林府至今仍有居民使用泰語與高棉語,突顯了兩國文化的重疊,使這座古寺天然帶有民族象徵意義。在兩國關係緊張時,塔門通寺不僅是一座歷史遺跡,更是政治與軍事對峙的敏感焦點。
殖民時期的邊界劃分與衝突種子
18 世紀末,泰國勢力迅速崛起,國力衰落的柬埔寨被迫割讓西北的馬德望、暹粒與詩梳風等地予泰國,其中包含柏威夏寺一帶。此後,泰國在這片「西柬埔寨」地區統治逾百年,並將高棉建造的寺廟改名使用。然而,19 世紀歐洲殖民勢力進入中南半島,徹底改變了局勢。1863 年,柬埔寨選擇投靠法國,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為了鞏固殖民防線並阻止泰國控制扁擔山脈制高點,法國在 1904 與 1907 年的法暹條約中推動邊界重劃,並由法國測繪隊主導繪製地圖。這些地圖刻意將柏威夏寺等高地寺廟劃入柬埔寨版圖,並於 1908 年在巴黎公開發行。泰國雖早知其「暗中動手腳」,但因國力懸殊而選擇默認。
二戰期間,日本勢力進入中南半島,泰國藉與日本結盟發動「法泰戰爭」,短暫奪回包括馬德望、暹粒在內的西柬埔寨地區,並在柏威夏寺舉行「版籍奉還儀式」。然而,戰爭結束後,法國重返中南半島,泰國在 1946 年被迫歸還領土。冷戰時期,泰柬邊境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延續。越戰期間,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盟友,邊境地區因支援反共行動與防範越共滲透而軍事化,而柬埔寨政局頻繁更迭——從西哈努克時代,到高棉共和國,再到紅色高棉與越南扶持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每一次政權轉變都牽動著對泰國的警惕與邊界防備。
這段歷史讓泰柬邊境問題從殖民時期延續到冷戰,逐漸累積為國族記憶與現實安全的雙重敏感帶。對柬埔寨而言,每一吋土地都觸動自吳哥以來的「國土流失恐懼」;對泰國而言,殖民時期的失地與未被殖民的民族自尊交織,使領土爭議帶著屈辱與防衛色彩。從柏威夏寺到塔門通寺,這些邊境古跡因此不僅是歷史遺產,更是民族情感與地緣政治糾纏的引信,為往後一個世紀多次邊境衝突與現代戰爭埋下伏筆。
塔門通寺的戰略與歷史意義
塔門通寺(Prasat Ta Moan Thom)建於 11 至 13 世紀,是高棉帝國的重要印度教寺廟,供奉濕婆神,以紅砂岩與鐵礦石建成,寺中仍可見靈槌(lingam)與古老排水系統。它位於龐高山脈邊界,連接柬埔寨萬象省與泰國素林府,昔日是吳哥通往泰國菲邁的古道節點,兼具宗教與軍事價值。素林府至今仍有居民使用泰語與高棉語,突顯了兩國文化的重疊,使這座古寺天然帶有民族象徵意義。在兩國關係緊張時,塔門通寺不僅是一座歷史遺跡,更是政治與軍事對峙的敏感焦點。

塔門通寺及周邊區域。圖片來源:X
近代以來,塔門通寺所在的山脊地帶主權始終模糊,成為兩國邊境摩擦的敏感點。雖然國際法院 1962 年的裁決將柏威夏寺判給柬埔寨,但對塔門通寺周邊高地未作明確劃定,使爭議延續至今。進入 21 世紀後,塔門通寺多次成為民族情緒與邊境衝突的焦點:2003 年,一名泰國藝人被指稱發表「吳哥窟屬泰國」言論,引發金邊暴動並造成泰國使館與商家受損;2008 至 2011 年,兩國更在塔門通寺一帶多次爆發武裝衝突。長期累積的歷史糾葛與社會事件,使這座原本屬於高棉文明的古寺逐漸從文化遺跡轉化為主權與民族認同的象徵。當 2025 年邊境摩擦升溫時,它幾乎自然地成為引爆戰火的導火索,承載著兩國多年積壓的敏感情緒與地緣對立。

吳哥窟為古代吳哥城中最具特色的寺廟。圖/Jerry Redfern (New York times)
民族情緒與歷史背景終醞釀戰爭
2025 年初以來,泰柬邊境事件頻傳,先是社群媒體上的民族主義挑釁與邊境小規模交火,接著在 5 月崇禄三角地(Chong Bok)發生槍擊事件導致一名柬埔寨士兵死亡,柬方隨即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泰國則堅持透過雙邊聯合邊境委員會解決,雙方立場僵持。2 月至 7 月間,泰軍禁止柬埔寨遊客在塔門通寺高唱愛國歌,並接連發生士兵踩地雷事件,進一步激化了社會情緒。隨著柬埔寨迅速向邊境調動精銳部隊與重砲,泰國也同步加強防務,形成高度對峙。最終在 7 月 23 至 24 日間,塔門通寺附近爆發激烈交火,並迅速擴大為使用多管火箭、重砲與 F‑16 空襲的戰鬥,造成數十人死亡與數十萬人撤離。這場戰爭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年殖民邊界糾葛、民族主義操弄、政局角力與軍事誤判累積的結果。塔門通寺作為兼具歷史、文化與戰略象徵的地標,最終成為兩國衝突全面爆發的引信。

柬埔寨士兵在柬埔寨柏威夏省操作火箭炮。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儘管兩國暫時未公開表示將發動全面戰爭,但地面部隊、戰機、重砲與無人機已紛紛投入前線,邊境局勢明顯惡化。東協(ASEAN)態度仍顯謹慎,至今尚未展開實質調停。據傳,柬埔寨已著手將部分主權爭議提交國際法院再審;然而,泰國一貫立場是拒絕接受外部司法裁決。在泰國內政動盪、柬埔寨民族情緒高漲的雙重背景下,衝突短期內難以降溫。分析人士警告,若缺乏有效的外部調解,邊境緊張不僅可能持續升級,還可能牽動區域經濟與南亞安全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