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

台北論壇董事長
聯合報2013年7月20日 A4版


習近平全面接班剛剛超過百日,或許可以試做初步評估。 

首先,他的權力基礎明顯高於當年剛就任的胡錦濤。習不是任何元老欽點出來,而是二○○七年六月高達四百多人的黨政軍高層票選(官方稱「民主推薦」)出來的最高領導人。 第二,胡錦濤漂亮的「裸退」留給習近平更大的自主空間。 第三,政治局常委人數由九人減為七人;尤其政法委退出政治局常委會,讓總書記權力大增。 第四,習的出身及特殊經歷(尤其與解放軍的關係)賦予他更大的「政治人」性格,而不是「公務員」性格。 第五,七常委中有四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王岐山)曾是下鄉吃過苦的「知青」,其人格及意志力應與過去領導高層大不相同。 

其次,大陸整體思想的氛圍是民族主義越來越濃,而社會主義越來越淡。近年東亞海域的主權紛爭更強化了民間的民族主義情緒。 「中國夢」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新的政治符號出現,既可思想「填空」,又可團結內部。 

第三,領導層對大陸經濟及軍事力量的上升越來越有自信。 連帶的,對自己制度相對於西方民主也越來越肯定,不願意接受國外的指指點點。但他們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與美國綜合國力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第四,經濟上仍高度重視「生產」,希望持續快速成長,以便在建黨一百週年時(即二○二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對「分配」也願意投入更多資源,尤其對諸多內部問題(如貪腐、貧富懸殊、環保等)的處理更有高度的緊迫感。 這就使習近平的施政近期內仍以追求外部穩定為基本要件,並在堅持大國尊嚴及基本利益的情況下,繼續推動對外關係的和緩。 

上述權力、思想、力量、與基本方針在過去一百多天催生了一系列明快自信而主動的布局作為。其中與台灣切身相關的吳習會只是整體布局的一環。 

吳習會前後的一個月內,習近平先在五月底接見北韓金正恩的特使崔龍海將軍,獲得雙方對「無核化」的共識。 六月初,握著美國最在意的北韓核武的籌碼,習就與歐巴馬總統在不拘形式的長談中取得不對抗、不衝突的「新型大國關係」的諒解。六月十四日順著長期「先美後台」的邏輯,再推出吳習會。 一周以後,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在北京與習近平同意「推動南海問題政治解決,防止干擾兩國關係」。 六月底南韓總統朴槿惠也訪問北京,雙方確認「朝鮮半島無核化」。 

短短一個月,習近平穩住了微妙的美中戰略態勢,安定了開局不順的兩岸關係,還把沸沸揚揚的北韓及南海問題快速降溫,讓他就更有餘裕,處理內部難題。 

在兩岸關係上,吳習會中的習近平給人的感覺是他既有信心,又了解台灣;可能更硬,也可能更軟;比以前更堅定、更有力量反對台獨,但在不獨的情況下,又有更大的耐心與包容。 最特殊的是,他似乎頗能深入台灣的心理層面。譬如他在強調「不要幻想我們對台獨的立場會鬆動」的同時,兩次提到兩岸的「歷史創痛」,而且說「療傷止痛需要時間和耐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也需要時間」,「統一還要是內在的、心靈的契合」等等。 

這就是台灣未來要相處五年、乃至十年的中國大陸領導人。如果大陸大步前進,身陷民粹泥淖的台灣朝野菁英還能再繼續內耗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