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昀伶

2021-11-30


位於越南薄遼市(Bạc Liêu)的離岸風場。(Wikimedia Commons

 

人類利用風能已有悠久歷史,並於近代開始使用風力來發電。隨著科技進步,風力機不只可興建於陸上,更延伸至海上。全球首座離岸風場誕生於丹麥,並在歐洲地區萌芽開花。這30年間,離岸風力發電已累積超過35GW的裝置容量,主要集中在歐洲,不過近年來在亞太與北美市場也正蓬勃發展。自2018年起,中國每年新增裝置容量超越其他歐洲國家,為全球之最,也使亞太地區成為風電成長最快速的地區。然而在中國之外,其他亞太國家如台灣、日本、南韓乃至於東南亞多國,也正積極規劃離岸風電開發。

 

台灣設定2025年離岸風電裝置目標為5.7GW,並希望於2026至2035年間再開發15GW,至2035年將有20.7GW的風場;南韓要在2030年離岸風電建置達12GW;日本則提出2040年45GW的願景。東南亞地區的越南與菲律賓,也正因風電開發潛力受到重視,並開始有相關政策規畫與投資行為;另外泰國與馬來西亞企業在全球的離岸風電投資,也值得關注。


 

越南:東南亞離岸風電先鋒

越南沿海綿長,擁有超過3,000公里的海岸線,吸引許多國際機構投入評估越南的風資源潛力。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17年發表的東南亞能源展望(Southeast Asia Energy Outlook 2017)報告,東南亞以菲律賓、泰國,以及越南最具發展風電潛力,尤其越南特別在發展離岸風電上具有優勢。

 

此外,世界銀行(World Bank)旗下能源部門管理援助計畫(Energy Sector Management Assistance Program)在2019年出版的「Going Global-Expanding offshore wind to emerging markets」報告,針對全球八個離岸風電新興市場進行評估,指出越南長期可發展的裝置容量上看475GW。其中固定式風電(風機固定於海床上)開發潛力達261GW,尤以東南部為最佳地點。東南部的平順省(Binh Thuan)和寧順省(Ninh Thuan),可開發容量上看165GW。而北部的北部灣(Gulf of Tonkin)地區,則有88GW開發潛力,尤其北部灣的發電可就近提供首都河內都會區使用,更具開發價值與效益。以浮動式風電(風機置於浮動平台上)來說,則有214GW的開發潛力,包括南部至中部會安地區外海有175GW、北部灣南部則佔39GW。

 

世界銀行於2021年再發布一份「Vietnam's Offshore Wind Development Roadmap」報告,針對越南的離岸風電發展提出20項發展路徑的行動方案,更做出高成長與低成長的兩種情境分析。在高成長情境中,至203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可達25GW,將可提供越南用電占比12%;若能維持高成長速度,至2050年可有70GW的裝置量。世界銀行更將越南評為「東南亞風電市場的新星」,指出在技術成熟、均化成本下降情況之下,再加上若政府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得利於亞太地區其他國家也積極投入開發的區域綜效,至2030年越南至少能有10GW的裝置量。若越南持續穩健發展,在亞太地區可望成為繼中國與日本後的第三大離岸風電市場。

 

除了國際機構的評估之外,越南政府也已提出相對應的政策規畫。越南早在2010年代便在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協助下,完成首座海上風場的開發。其第一座近岸風場位於薄遼省(Bac Lieu),距岸0.5公里,裝置容量為99.2MW。該計畫的兩期工程分別在2013年、2015年完工,並已在2018年展開第三期工程,預計再新增裝置容量142MW。政府提出2020年風電(包含陸域及近岸)裝置800MW的目標,但2020年僅達成約600MW

 

不過越南政府在2018年提高了風電保證收購20年的躉購費率價格(Feed-in Tariff),並將適用在2021年10月31日前完工的風場,這大幅加速了越南的風力建置。據越南國家電力公司(EVN)統計,目前越南全國約有106座新建風場(總裝置容量約5.7GW)申請併聯及營運登記,其中有多座為建置在潮間帶的近岸風場。而根據EVN最新資訊,至10月31日止共有69座風場(總裝置容量約3.3GW)已取得營運許可,將可適用陸域風力發電為8.5美分/度(約新台幣2.4元/度)、近岸風力發電9.8美分/度(約新台幣2.7元/度)的費率。這些風場在短短期間內,將越南的風力總裝置容量從2020年的0.6GW增長到近4GW。至於剩餘的37座已施工而尚未商業運轉的風場,EVN透露擬朝向與開發商協商收購價格;而在10月31日後才施工的案場,則預計會透過競價制度來決定收購電力的價格。

 

在長期政策目標上,越南政府正在制定第八版國家電力發展計畫(Power Development Plan),由主管機關工商部(MOIT)負責草擬與執行下一個十年期的電力供需規畫,並展望到2045年。在今年9月新推出的草案中寫道,陸域與近岸風電目標在2030年達11至12GW,2045年達27至33GW;離岸風電目標則是2030年2GW、2045年21至36GW。相較於稍早2月時所公布的草案內容,在風電的目標設定保守許多,例如年初草案版本預計2030年就要達到19GW。原先草案中列出政府劃定離岸風場潛力場址,這些場址總裝置容量上看59GW,尤以中部、東南部外海最多,共有23個案場,總裝置容量達44GW;西南部外海也有12個案場,總裝置容量達15GW。不過,在新版草案中未見此類清單。

 

越南永續能源聯盟(Vietnam Sustainable Energy Alliance)批評新版草案規畫,表示該草案與國際發展再生能源的趨勢背道而馳,長期而言將不利再生能源的發展布局。越南能源協會(Vietnam Energy Association)指出,風電目標應提升至2030年達15至20GW。全球風能協會(GWEC)也建議,越南應提高離岸風電目標至2030年10GW。有鑑於目前越南僅有近岸與潮間帶風場,並未有嚴格定義的離岸風場建置,GWEC認為在離岸風電相關基礎建設、法規政策乃至於融資環境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政府應在進入全面競價前設有「過渡期」,讓4至5GW的離岸風場適用躉購費率,待建立一定市場規模後再採用競價制度。

 

即使目前政府對於支持離岸風電開發的政策工具與相關規畫未明,越南的離岸風電市場早已吸引許多外商進駐,如南韓斗山重工業(Doosan Heavy Industry & Construction)、澳洲麥格理集團(Macquarie)、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沃旭能源(Orsted)等。目前已有開發商規劃開發容量超過3GW的超大型風場,像是由丹麥CIP與越南Asia Petroleum Energy及Novasia Energy合作的La Gan專案、丹麥沃旭能源開發位於白龍尾島(Bach-long Vi Island)外海的專案、英商御風能源(Enterprize Energy)所開發之Thang Long專案,以及澳洲麥格理的Macquarie offshore wind專案。許多風場不只開始進行場址調查,有些已開始和水下基礎風機供應商或工程承包商洽談合約。而在台灣的離岸風電開發,也都有這些外商的參與。

 

若今年底前第八版國家電力發展計畫順利通過,面對2030年2GW的離岸風電目標,越南政府如何規劃相關政策?諸如:是否有對應的產業政策?競價制度將如何設計?躉購費率制度是否全面退場?電力除了由越南國家電力公司收購之外,屆時綠電自由化市場是否已經開放?這些問題都是未來越南離岸風電市場上各方關注的焦點。

 

菲律賓:東南亞下一個離岸風電市場?

除了越南之外,菲律賓也具有離岸風電開發潛能。根據世界銀行「Going Global-Expanding Offshore Wind to Emerging Markets」報告,菲律賓海域具有178GW的開發潛力,其中浮動式占近九成約160GW,固定式18GW,以北部與中部地區外海的風資源為最佳。浮動式潛力場址在呂宋島北部、民都洛島(Mindoro)的北部與南部,尤其民都洛島南部的開發潛力上看53GW,是未來發展的熱點。固定式風電潛力場址則主要位於中部的吉馬拉斯海峽(Guimaras Strait)。

 

雖然菲國政府設立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35%、2040年占比50%的目標,但在離岸風電上尚未有具體政策規畫。不過已有開發商看準未來機會,開始進行準備。由菲律賓與瑞士合資的Windkraft Group與旗下Triconti ECC Renewables Corporation,已於2020年與能源部簽署5座離岸風場開發權合約,總計裝置容量至少2GW。這五座風場分別是600MW的阿帕里灣(Aparri Bay)專案、600MW吉馬拉斯海峽(Guimaras Strait)專案一號與二號、450MW的弗龍特拉灣(Frontera Bay)專案,以及600MW聖米格爾灣(San Miguel Bay)專案,並在一些風場預定地開始啟動先期調查。

 

為了進一步展開離岸風電政策計畫,菲國能源部在今年中宣布後續將與世界銀行合作推出離岸風電開發路徑圖。除了借助工程顧問來劃定具開發潛力地區,也參考國際經驗,制定菲國的短、中期目標與相關策略。除此之外,能源部也與英國碳信託(Carbon Trust)及上述的GWEC合作舉辦相關研討會,蒐集產業意見與專業知識,冀能創造良好投資與市場環境。菲國坐擁風力資源,在亞太區域市場儼然成形之時,政府也已開始採取動作;至於是否有機會在近期推出具體目標和政策?則有待時間驗證。


 

泰國、馬來西亞:開始投資海外離岸風場

看準亞太地區離岸風電市場前景,許多泰國企業已積極佈局投資。在台灣的風場專案,已有泰資進場。2019年底,泰國電力集團EGCO收購由達德能源開發的允能風場之25%股權,並於2020年第二季完成交割。無獨有偶,由CIP開發的彰芳西島風場,今年中表示泰國上市能源公司GPSC子公司Global Power Synergy,預計收購風場25%的股權。EGCO先前便積極尋找台灣其他風場作為投資標的,但未能順利得標。除此之外,泰國RATCH GroupGulf Energy Development也曾探詢投資台灣風場的機會。

 

許多泰商也參與越南的風場開發,像是在檳椥省(Ben Tre)就有Gulf Energy Development開發的310MW近岸風場,以及RATCH Group和澳洲合資的80MW近岸風場。另外如Sermsang Power Corp也已在茶榮省(Tra Vinh)與當地企業共同投資開發兩座各48MW近岸風場,其中第一座已於9月完成風機施工,預計今年底正式併聯;第二座風場則預計在2024年完工。而Super Energy Corp在多個省份也都有風場計畫。

 

2015年,泰國塔信大學(Thaksin University)和加拿大蒙克頓大學曾攜手針對暹羅灣(Gulf of Thailand)的風資源進行調查,結果指出曼谷灣地區有3GW的風資源,而整個暹羅灣則有7GW的開發潛力。未來是否有進一步開發規劃,則有待觀察。

 

除了泰國之外,馬來西亞公司也開始將投資標的鎖定離岸風場。馬來西亞國家能源公司TNB在今年10月傳出,將透過旗下子公司Vantage RE公司,向法國電力EDF收購49%的股權,標的包含其在英國所開發的Blyth風場,以及規劃中的浮動式基礎風場。TNB日前已宣布不再興建新的燃煤電廠,並擬擴大旗下再生能源資產,目標從目前的3.4GW至2025年成長到8.3GW。Vantage RE為今年7月剛成立的子公司,將全面負責營運TNB在歐洲的再生能源。

 

早在2014年,馬來西亞政府著眼於在沙巴開發海洋能,當時已有開發商簽署合作意向書,擬開發10MW的潮汐能案場。但在進入實質開發前,開發商預計得花費數年時間先針對當地的開發潛能與資源進行調查,再做最後投資決定。

 

在中國、日本、南韓與台灣紛紛展開離岸風電開發計畫、亞太離岸風電市場成形、起步之時,位於東南亞地區的越南將加入行列,而菲律賓也開始著手規劃。越南與菲律賓的離岸風電市場樣貌,除了受國內政策制定影響之外,未來是否能得利於亞太市場規模與綜效,並進一步加入區域供應鏈體系,將影響整體亞太離岸風電市場的發展方向與力道。


本文為台北論壇與南洋誌「前進東南亞」系列專欄文章地18期
本專欄作者觀點不代表論壇立場


關於作者
柯昀伶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台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