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10月烏克蘭繼4月成功以兩枚國造「海王星」(RK-360 Neptune)反艦飛彈擊沉俄國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Moskva)迫使俄國艦隊不得不遠離烏克蘭海岸後,  再度成功運用8架空中無人機、7艘海上無人艇在距離烏克蘭海岸超過160公里的塞凡堡(Sebastopol)進行源頭打擊,雖然俄羅斯企圖以直升機擊落無人機,但依然無法避免大量無人機成功擊中黑海艦隊的「馬卡洛夫海軍上將號」(Admiral Makarov)巡防艦。  烏克蘭成功以反艦飛彈、無人艇「不對稱作戰」的方式持續打擊俄羅斯海軍,更向外界證明無人艇攻擊的可能性。因此本文藉由近期烏克蘭的無人水面載具(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USV)經驗及西方國家的無人水面載具進行探討。
 

烏克蘭Magura無人艇不只攻擊水面目標,更是防空利器 

自2022年起烏克蘭便開始利用自殺無人艇攻擊俄國船艦、基礎建設,Magura V5無人艇為第一款具有實戰經驗且有實際影片證明的自殺無人艇,這款全長5.5公尺、1.5公尺高、航速最快42節、搭配網狀無線電、衛星通訊功能、具有450海浬航程及320公斤酬載量的無人艇,除了可進行自殺攻擊任務外,更可執行偵查任務。  在2024年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GUR)部屬的Magura V5更被觀察到類似將西方系統與蘇聯時代武器結合的「科學怪人」防空系統(FrankenSAM)之改裝,在船身上安裝俄國R-73「海龍」(Sea Dragon)空對空飛彈。 

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向媒體所展示由Uforce所製造的Magura V5及Magura V7無人艇 

https://militarnyi.com/en/news/defence-intelligence-of-ukraine-reveals-capabilities-of-magura-v7-marine-drones/
 

安裝空對空飛彈的Magura V5在今年1月更立下大功,在黑海水域中達成擊落1架、受損1架俄軍Mi-8直升機之戰果,為烏軍首次無人水面載具擊落空中目標。  在5月初新型的Magura V7更在黑海周邊城市新羅西斯克(Novorossiysk)50公里外海域,以美國「響尾蛇」空對空飛彈成功擊落1架俄軍Su-30戰機,成為首例以無人水面載具擊落戰機之紀錄。

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公布Magura V7無人艇擊落俄Su-30戰機之畫面 

https://youtu.be/WlMSIdeyXG8?si=1_9Ka-nf4JTwktSE 

 

Magura V7為Magura V5的後繼型號,全長7.2公尺、具有最快39節的航速、450-800海浬的航程、650公斤之酬載量,相對於前者在長度及重量大了許多,不過也使Magura V7可以承受到3公尺浪高更嚴峻之海象;此外更多的酬載量使Magura V7可以酬載紅外線光電球、空對空飛彈、更可以透過模組化安裝機槍執行攻擊任務,增加無人艇作戰的多樣性。

不過當前Magura V7空對空飛彈的安裝並非毫無缺點,海外軍事媒體《The War Zone》認為Magura V7所安裝的飛彈為缺乏高攻角(High-Off-Boresight, HOBS)能力的AIM-9M型,這使飛彈更難鎖定動態目標。因此無人艇可能要在發射前面對目標才有辦法成功擊中目標,更何況是在晃動的海面上,大幅增加難度。  但從上述成功擊落直升機甚至戰機等戰果,不只使俄國不得不正視這項新威脅外,其他國家也從烏克蘭經驗中理解到無人艇的可能性,開始探索無人艇的研究。 

 

各國開始在無人艇領域中競爭成為趨勢 

飽受無人艇攻擊的俄羅斯也研發出與烏克蘭Katran無人艇類似甚至同名的Katran無人艇,宣稱具有100-200公里的控制範圍,並可以酬載機槍或投放小型FPV無人機,不過FPV無人機的控制範圍有限,船隻也僅透過無線電控制,若曝露激烈電戰環境下恐成為嚴重弱點。  但可以看到俄國將FPV無人機、機槍等武器與無人艇相結合的構想。

俄國Katran無人艇上面酬載著一架Kord 12.7公厘機槍 

https://en.defence-ua.com/weapon_and_tech/a_closer_look_at_katran_russias_own_naval_drone-14449.html

 

同樣英國企業Kraken Maritime Technology在美國以特種作戰為主題的年度展覽「SOF Week 2025」中展示旗下的K3 Scout無人艇,該無人艇酬載了航太環境公司(AeroVironment, AV)Titan 4偵測/反無人機系統、星鏈通訊、模組化光電球、全自動駕駛、手動操作等功能,在武裝上則可以裝備彈簧刀300/600無人機。論及性能,K3 Scout具有650海浬航程、600公斤酬載量、最快航速55節不亞於烏克蘭Magura V7無人艇的數據。也傳出有北約成員國對此系統有興趣,也展示出無人艇對西方國家未來特種作戰之重要性。  

在「SOF Week 2025」以載人方式航行的K3 Scout無人艇 

https://www.twz.com/sea/new-drone-boat-unveiled-at-special-operations-conference-in-afterglow-of-ukrainian-success 

 

除外美國陸戰隊也決定將估計於8月結束測試,由中南美洲走私船啟發的半潛式無人艇ALPV並永久部屬於沖繩。該船除可酬載2枚「海軍打擊飛彈」(Naval Strike Missile, NSM),更可以從事補給、情報蒐集等任務,為未來美陸戰隊在「分散式作戰」、「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作戰概念的要角,更強化美國在日本西南群島的後勤補給能量。  

 

美陸戰隊自去年10月開始便於沖繩對ALPV進行測試部屬 

https://def.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5025532
 

結語 

綜合上述,可見到無人機不僅限於陸空戰鬥,更延伸至水面戰鬥。烏克蘭無人艇的經驗,不僅改變了水面戰鬥的形式,更給予各國在不對稱作戰裝備研發的啟發;如美國為首的國家也積極投入無人艇的開發,且納入更多先進技術在其中。如何克服無人艇的威脅,可看到俄國企圖以直升機、戰鬥機等方式攔截,但在對空飛彈無人艇的出現,反而對攔截方構成極大的威脅,未來是否有更有效的應對方式則有待後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