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

台北論壇董事長
聯合報  2021-09-12 A11版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加上台灣量產中程飛彈,是對台灣最壞的戰略組合。


它意味蔡總統選擇美國士氣、預算、戰略、與戰力都在最低潮的節點,去刺激北京對台緊迫感,讓兩岸關係「外弛內更張」。

 

這次美國倉皇撤出阿富汗後,很可能會像當年撤出越南那樣,閉門療傷休養好幾年,暫不投身另一場遠在天邊的戰爭。白宮雖說此舉是為了把戰略重心向對中「競爭」轉移,但中共比神學士不知強大多少倍。專家估計,僅一艘航母被擊沉,死亡人數(約四千人)就超過美軍廿年在阿富汗陣亡的總和(兩千五百人)。所以美國將來對外用兵的態度必然更加謹慎。

 

拜登比誰都清楚。他任命曾在中東擔任司令官的奧斯汀將軍為第一位非洲裔國防部長時,列舉了四點理由。其中三點都與國內相關:「借重他從伊拉克成功撤軍經驗來主持軍人抗疫」、「戰場老兵最能了解軍人及其家屬的需要、尊嚴與痛苦」、「族裔和諧」。日前他在告別阿富汗演說中表示,「如果你現在廿歲,你還沒見過一個和平的美國」。他還說,「每天平均十八名退役軍人在美國本土上自殺」。心情眼光如此朝內看的白宮主人,怎像是台灣部分人癡心幻想願意犧牲美國大兵越洋來救的情人?

 

至於預算,拜登五月向國會提出任內第一個國防預算,年增率居然在所有部會中墊底,扣除通貨膨脹後是唯一負成長。顯然「抗中」不如「抗疫」與「救經濟」優先。

 

再看戰略與戰力。美國政界目前針對北京的焦慮感溢於言表。部分原因固然是中共軍力的快速崛起,部分也因美國自己軍力正陷於青黃不接的尷尬期。美國地理安全度極高,從來只有攻勢戰略,沒有守勢作為。如今碰到能夠精準打擊美軍基地與航母的中共飛彈,美國必須向「攻守兼備」修正。然而茲事體大,轉型需時甚長。

 

目前五角大廈正主持世紀大辯論,積極研議預計明年初推出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台灣正是他們焦點之一:假定中共突襲奪台,美國要如何因應?

 

從公開資料看,不外「進」「退」兩策。傾向「退」的人認為中國大陸的崛起勢不可擋;美中鬥爭兩敗俱傷,應求妥協共存;台灣問題最好談判解決或乾脆放棄。目前「退」的主張似非政界主流,但疫情、經濟、預算、或出人意表的伊斯蘭恐攻活動,仍可能改變天平上的砝碼。而阿富汗撤軍更可能刺激「重內輕外」的深層思考。

 

「進」的主張暫居上風。他們認為只要美國建構出足以威嚇中共的軍力,北京就不敢輕易對台下手。其中較軟的人希望把中共軍力壓制於第一島鏈(包括日本、台灣、菲律賓)之內。較硬的,建議發展直擊大陸本土的海空戰力。

 

「進」的嚇阻構想已有好幾種,在此不及詳述。目前共識之一是以北京之道反制北京之身,建構並部署一套分散、機動、精準、足量的陸基中程飛彈。兩年前美國退出美俄中程飛彈條約時已宣布此一意向。

 

它的要害有二。一是部署地點難尋,二是完成時間緩不濟急。距大陸近的地點,最利於打擊,飛彈成本也低。可惜願意配合部署的國家不多。至於完成時間,智庫專家小組估需五到十年。完成前的空窗期,台灣最脆弱,因美國愛莫能助。

 

台灣此時量產中程飛彈,動機應不是「反攻大陸」,而是希望用自救方式部分填補上述美國戰力空隙。但它自己也有諸多要害。美國退將曾形容它是「拿針刺龍」,效益有限。而且戰略上看似自救,實則惹火上身,必將招致更大規模的報復。若北京決定提前解決台灣,它同樣緩不濟急。屆時青黃不接的美國拿什麼來救?

 

在美國士氣不振、預算不足、戰略不明、戰力不齊之際,蔡總統作此危險決策,實欠國人一個完整解釋。